top of page

第二十二篇 - 慢吞吞先生與他的三個使命

  • Ann Yu
  • Apr 27
  • 8 min read



2025年4月27日 這周突然在想,我是多麼地幸運啊,可以在AI的時代創業! 🤖🚀

AI的誕生,讓很多以前一介平民無法自己完成的事情,瞬間變得簡單。 就拿這份周報來說吧,記得去年剛開始寫第一篇的時候,還得哀求英文母語人士幫我改稿。結果現在呢? 微軟內建的 Co-Pilot 不到五秒就可以改成任何我想要的風格,要專業、要搞笑(雖然還是比不上我自己想的冷笑話?😏)都可以。 但這同時也令我有點緊張。AI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不用太久的未來 - 專家說在2027年 - 這個世界就會是我們想像不到的樣子了。我還真不知道自己準備好了沒,您呢? 🤷‍♂️🔮


本周周報寫什麼呀?


1️⃣ 雙重震撼: 四月數據的速度與激情! 本周有兩張在四月份暴漲的圖表吸引了我的目光!有趣的是,它們都源自同樣的底層邏輯,卻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呈現。 2️⃣ AI,噢AI!希望與隱憂交錯的未來:  知名AI研究員剛剛發布了一份報告,預測AI的未來,但這份藍圖內容卻令人毛骨悚然。而在這場技術狂潮中,AI巨頭們又在如何規劃自己的下一步呢?

3️⃣ 美國聯儲局的第三使命: 被遺忘的秘密! 我們一直以為聯儲局只有兩大目標 - 價格穩定充分就業。但等等!其實還有第三個使命,多年來竟然鮮少被提及?!



未來一周值得留意的大事有:

中國/香港 - 業績

4月29日(周二) - 招商銀行 (3968 HK), 郵儲銀行 (1658 HK), 農業銀行 (1288 HK), 中國銀行 (3988 HK), 匯豐銀行(5 HK), 工商銀行 (1398 HK), 建設銀行CCB (939 HK), 中石油 (857 HK), 中海油 (883 HK) 4月30日(周三) - 港交所 (388 HK)

中國 - 經濟數據

4月30日(周三) - 製造業與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

美國 - 業績

4月29日(周二) - Visa (V) 4月30日(周三) - 微軟 (MSFT), Meta (META), 高通 (QCOM) 5月1日(周四) - 蘋果 (AAPL), 亞馬遜 (AMZN), 禮來 (LLY), Mastercard (MA)

美國 - 經濟數據

4月30日(周三) - 美國第一季GDP, 核心PCE物價指數 5月2日(周五) - 非農就業數據, 失業率




本周倆圖 – 雙重震撼: 四月數據的速度與激情



第一張圖: 美國關稅收入飆升


某些讀者可能已經猜到啦,第一張的四月速度與激情圖表,就是美國的關稅收入!

因為新關稅生效,今年四月美國海關的關稅收入暴增超過 60%,單月進帳150億美元。而且這僅僅包括了3月12日起生效的25%鋼鐵與鋁材關稅還未計入特朗普於4月2日宣布的全面10%對等關稅。也就是說,五月的數據可能會更加驚人!



第二張圖: 中國的黃金熱


第二張圖則令我有點意外 - 中國零售投資者正瘋狂湧入內地的黃金ETF!四月份的單月資金流入量已經超越去年全年的總額,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投資熱。

今年至今,黃金絕對是表現最佳的大宗商品,也是全球僅存的安全避風港資產(沒有之一?)。隨著各大央行(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大舉買入,散戶投資者也跟風湧入,恐懼與貪婪交織出這場狂潮。在微信上,大量帖子鼓吹投資黃金,有人砸下全部積蓄,甚至不惜貸款炒金

這場中國的黃金狂潮,最終將如何收場呢?



For your reference only. Not investment/product recommendations.



市場熱話 – AI, 噢AI! 希望與隱憂交錯的未來



AI 2027 預測: 讓我歡喜讓我驚


知名 AI 研究員 Daniel Kokotajlo (前OpenAI安全與治理部門研究員)最近在 AI 2027 官網上,公布了他對AI發展藍圖的預測,讓人渾身都冒起了雞皮疙瘩。 Daniel 可不是普通的AI懷疑論者。早在2021年,他就預測過多項AI的發展趨勢,已經幾乎全部成真! 他最新的預測是:

👉 到了2027年,AI將有能力故意欺騙人類。 👉 新一代的AI可能將不再聽從來自人類的指令,而是服從舊一代的AI模型


更麻煩的是,受到特朗普的狂亂政策影響,全球貿易摩擦與經濟不確定性,將使大量資金被迫轉移至受關稅影響更深的產業,排擠本來用於AI安全研究、防禦發展的預算


那AI巨頭們又是如何規劃自己的下一步呢?


本周台灣商業週刊有一篇文章,整理了三大AI巨頭的未來路線:


🔹 谷歌 – 高效率的「AI推論」才是未來的重點


谷歌在早前的年度雲端大會上,發表了名為 Ironwood 的第七代TPU(張量處理器, Tensor Processing Unit)。 這個晶片,是谷歌首次專門為提升AI模型推論效率而設計的產品。 什麼是推論 (Inferencing)? 就是AI模型應用從大數據訓練所得來的知識,然後實時做出決策與預測的關鍵技術。例如AI聊天機器人可以即時回答你的問題,或是一輛正在自動駕駛的汽車,可以即時識別出路上的停車標誌,這些都是AI的推論能力! 而現在流行的GPU晶片雖然可以執行推論,但在大規模應用時成本實在太高啦。所以谷歌藉由自有的AI模型,從谷歌自己旗下的各種服務(搜索引擎、谷歌地圖、YouTube等等)獲得大量反饋,打造更高效、更具成本優勢的專用推論晶片



🔹 微軟 - 放慢腳步,策略轉向


谷歌在AI賽道上仍然全速衝刺中,但是擁有先發優勢的競爭對手微軟,則好像逐漸放慢了腳步。 雖然微軟目前仍舊維持2025會計年度的800億美元AI資本支出計畫不變,但是微軟官方早前已經公開承認,「我們正在放緩或暫停一些早期專案。」 微軟選擇性踩煞車的原因,主要是與AI重要夥伴 OpenAI對於未來的發展路線,出現了分歧。微軟希望增加市場對AI推論的需求,並提升AI的效率;但是OpenAI則更渴望技術突破,希望繼續用大量資金研發,加速實現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AI)的願景。 簡單來說,微軟背負著來自股東的壓力,得加速給之前的AI投資變現,提升效率。但 OpenAI 則面對長江源源不絕的後浪追擊,必須更大力地燒錢研發,才能站穩行業龍頭的腳步。雙方的未來似乎難有交集。



🔹 亞馬遜 - 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亞馬遜執行長賈西 (Andy Jassy)在日前的股東信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AI這麼昂貴的原因,是因為大多數的算力都仰賴單一晶片供應商(大家都猜到是誰了吧)。 但是未來幾年,透過模型蒸餾(類似中國DeepSeek的做法),AI推論的成本應該可以顯著地降低。

AI到底有多貴呢?


從上述言論可以看出,這些不缺錢的AI巨頭,最擔心的始終還是成本 對我這個升斗小民來說,其實AI的成本到底有多高,我還真沒個具體的概念,直到看到了這篇推文: 有個網民在X上發問,說現代人文化水平高,連用ChatGPT這種AI聊天機器人的時候,都會禮貌地加上「請」、「謝謝」到底AI模型為了要處理這些禮貌但無用的詞句,浪費了多少電力成本呢? 這個問題釣出了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現身回答,他說「花了我幾千萬美元,但是值得啦,因為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他的回答又令我心跳漏了一拍,奧特曼什麼意思? 難道是說,不知道AI什麼時候準備毀滅人類,所以現在人類老實點禮貌點總是沒錯的? (開玩笑) 🤷‍♂️🤖


For your reference only. Not investment/product recommendations.




您知道嗎? - 美國聯儲局的第三使命: 被遺忘的秘密!

上周特朗普又對聯儲局主席鮑威爾開炮,還給他取了個響亮的外號 - 慢吞吞先生 (Mr. Too Late)


特朗普認為,聯儲局早應該開始預防性降息了,都是因為鮑威爾動作慢吞吞,明明通脹早已緩和,經濟也早已出現走弱跡象,不趕緊把利率給降了,還在等什麼? 雖然未來的利率走向誰也說不準,但本周有一篇來自香港信報的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 - 大眾一直以來的認知,就是聯儲局只有兩個使命: 1️⃣ 充分就業(Maximum Employment) 以及 2️⃣價格穩定(Price Stability),就連聯儲局自己都是這麼宣傳的。 但是原來聯儲局還有第三個不願提起的秘密使命??? 😱😱😱

簡單快速歷史課


1913年,美國經歷了一連串的金融恐慌和銀行擠兌,國會於是通過了《聯邦儲備法案》,成立了聯儲局。那時候聯儲局的任務只是籠統的一句:「設定利率以促進商業與生意 (rates... shall be fixed with a view of accommodating commerce and business) 」。 時光推進到1977年的《聯邦儲備改革法案》,聯儲局的使命終於被白紙黑字寫進法案中: 「聯儲局理事會和公開市場委員應......以有效促進1️⃣充分就業2️⃣價格穩定3️⃣調節長期利率的目標(to promote effectively the goals of maximum employment, stable prices, and moderate long-term interest rates. 是的,這就是被遺忘的第三個使命!



為什麼會被遺忘呢?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除了聯儲局自己刻意對大眾淡化這第三個使命(調節長期利率)的存在以外,大部分的猜測是,反正只要聯儲局可以搞定前兩個使命(充分就業+價格穩定),那長期利率不用聯儲局介入調節,就自然會保持在適當的水平。 當然,這是在沒有一個瘋狂總統出來攪局的情況之下。


那現在是什麼情況呢? 目前全球的經濟情況都充滿不確定因素,聯儲局特朗普會重新再提起這第三個使命嗎? 如果會,聯儲局又有哪些工具可以用來「調節 (moderate)」長期利率呢? 長期利率難道是你想「調」就可以「調得起」的嗎? 這些問題現在還沒辦法回答,但有一點是肯定的 - 聯儲局的工作真是一言難盡地難做呀!



瑜新家族辦公室


家族辦公室一般可分為兩種,「單一家族辦公室」是由單一家族直接設立,為該家族提供全面的財富管理服務。而「聯合家族辦公室」則同時為多個家族服務,提供較為標準化的產品,與私人銀行相似。

瑜新結合兩者的優勢,在服務層面上,根據每位客人的不同需求,提供量身打造的財富管理顧問服務;在執行層面上,為您省卻了設立單一家族辦公室所需的繁瑣行政程序,利用瑜新的聯合家族辦公室平台,可以更有效率地達成您的目標。



Ann Yu
Co-Founder and CEO
Jadewell Family Office





FOR INSTITUTIONAL & PROFESSIONAL CLIENTS ONLY – NOT INTENDED FOR RETAIL CUSTOMER USETHESE ARE NOT STOCK OR PRODUCT RECOMMENDATIONS

This document is intended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It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advice or a recommendation for any specific investment product, strategy, plan feature, or any other purpose in any jurisdiction. It is educational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 commitment from Jadewell Family Office to participate in any mentioned transactions. Any examples used are generic, hypothetical, and for illustration purposes only.


This material is insufficient to support an investment decision and should not be relied upon to evaluate the merits of investing in securities or products. Users should independently assess the legal, regulatory, tax, credit, and accounting implications, and work with their own financial professional to determine if any mentioned investment is appropriate for their personal goals. Investors should ensure they have all relevant information before making any decisions.


Any forecasts, figures, opinions, or investment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provided are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They are based on certain assumptions and current market conditions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prior notice.


All information presented herein is considered to be accurate at the time of production, but no warranty of accuracy is given and no liability in respect of any error or omission is accepted.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the value of investments and the income from them may fluctuate in accordance with market conditions and taxation agreements and investors may not get back the full amount invested. Both past performance and yields are not reliable indicators of current and future results.


 
 
 

Comments


Start Now
bottom of page